古代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科举考试也都是为了选拔官员,女性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绣花织布。那时候男尊女卑,也只有个别大家闺秀家里请的起先生或是民办私塾这样的,才能习得几个字,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前的女性是没有资格学习认字的,所学都是一切都是以保持家庭和睦和维护夫家利益为主,女子的一生,围绕着整个家庭,没有了自我。
那时候,在交通和通讯设备都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靠着信件相互之间保持联络,书写似乎成了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当时的女性虽不能识文断字,却也有着倾诉的欲望,迫切渴望与他人分享内心想法,而女儿家的心事是秘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伟大的女性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汉字进行了改编,“江永女书”就这么诞生了。
雪花秘扇里的神秘女性文字
民国二十年七月,和济印刷公司出版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记载:“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声歌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文字者,余未之见。”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女书就是出自这样的偏僻之地,严格来说应该称之为“女字”,作为一种独特又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主要在湖南省江永县、道县一带流传,这是一种非常神秘且只属于女人的文字,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一种。而这种女字,既无历史记载,当地族谱也无迹可查,外界就更是无从知晓了。当地的男人们知道这种花纹般的符号只觉得好看从来没当回事,女书也仅仅是女人们用来记事和诉苦的方式,诉苦的对象也多是小时结拜的姊妹。
女书的起源早已无从考证,历史上关于“女书”的相关记载,最早的则是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背面有女书字样。
收藏在博物馆的《瑶文歌》也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九四五年,何君晓南持猺文一纸,云是猺(瑶)女读物,系得自田广洞陈中兴,转以赠余,此固求之数年而不可得者。入手展玩,纸色红旧,纵横五百七十四字,字迹秀媚,行列端整,不知出自谁家女手,惜一字不可识,无以解其音义”。
女书是经过汉字改编而来,经过全部传世女书文献的统计,现存基本单字有396个,字体外形扁长呈现出菱形,字形修长秀丽,看上去像甲骨文,又有一点汉字痕迹,不同的是,没有汉字的横平竖直,女字的每一笔都飘逸舒展,有着优美的弧形,处处彰显着女性独有的温婉气质和细腻。
仔细观察过女字,你会发现通篇文字没有标点符号,字体的笔画也只有点、撇、捺、折简单的几种。
女书不仅造型独特,就连读法也只用当地方言发音,通常是传女不传男,母亲教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方式代代相传。当地的习俗是人去世之后,女书也要作为陪葬品或者焚烧掉。也因此,女书的起源创造,相关的作品等等这些都成了未解之谜。
女书是一种单音节文字,与汉语中的拼音完全不同,是记录当地土话的表音文字,一个字符可以标记一组同音词、近音词,一般来说,五百字左右就可以完整的记录当地土话。而我们所掌握的汉语常用字则有3000多个,由此可见,女书只要学会了记音,交流起来完全不是问题,可惜的是,当地土话外人听不懂,这也限制了女书在当时的传播范围。除了日常的书写之外,还常作为装饰图案绣在衣服布袋上,写在扇面、布帕上、绣在腰带上。
女书将这些同处在社会底层,长期劳作内心压抑的女性凝聚在一起,在这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小镇,让这些乡村妇女有了结交好友的方式,还组织了一系列写唱女书的活动。这些社交活动大大增强的女性的自我意识,丰富了她们的精神文化,通过这些文娱活动,部分女性学会了自我享受,懂得了自我欣赏,在这自由的活动之中,生活里那些郁闷忧愁的情绪得以疏导,使她们学会勇敢的面对人生困苦,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追求美好新生活。
正因为这样,女字有着必要的存在价值,才能够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
反观现在,微博、公众号、头条,包括小时候写的日记,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只不过语言不一样,媒介不一样,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以女字书写的祝你幸福(胡欣女书字体)
女书的内容大多都是诉苦,记录家长里短,生活苦闷。写在本子上送给新娘的婚嫁辞书叫做“三朝书”,写在扇面上的叫做“歌扇”,写在纸片上的叫做“纸文”,写在手帕上的叫做“帕文”。她们还有“唱歌堂”的活动,女书上的故事变成大家口口相传的歌曲,在当地,女书已经成为村妇们独有的社交文化。
祭祀
江永女性每年农历五月初十都要去婆王庙祭祀婆王,她们将祷告的内容提前写在纸上或者布帕上,祭祀当天带到婆王庙前读纸读扇,祈祷心中的美好愿望或者消灾避祸,歌颂主神婆王娘娘,最后将女书纸、扇供奉起来。
结老同
当地女性在幼年时期,由父母操办找到一个相合的女孩子结拜为姊妹,并且还有《结交书》作为证据,当结拜一方要出嫁时,另外一个则要送出一封女书贺信,也就是姊妹写给新娘的《三朝书》。
坐歌堂
当地独特的民风让她们有了一定范围的活动空间,那时候的妇女时不时聚在一起,一边做着女红,一边读唱女书纸扇。“打三朝”说的就是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以坐歌堂的形式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妇女们拿着三朝书读读唱唱,共同回忆美好时光。
编绣
女字还会被编织成图案或是绣在织锦上,比如“万事如意”、“合家欢乐”等等,以女字编织成的图案,寓意吉祥幸福。
现存的女书作品主要载体形式是布面手抄本、扇面、帕子、花带、纸片等等,人们为了将女书更好的传承下去,还展出了一些女书书法,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前来学习和发扬。还把女字作为服饰图案绣在旗袍上、腰带上,日常展示一些女书的画扇、手帕等。
某种程度上来说,女书已经成为了她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些故事里,听老一辈人讲她们的过去,了解她们的忧伤与喜乐。
如今,女书由于它本身的独特性外界就很少有人知晓,加上文革期间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现存的作品本身就不多,懂得书写、说唱女书的人越来越少,比起其他的非遗文化传承起来要更加困难,现在已经濒临消失了。
冬雨朦胧,大雁早已划过长空,因为疫病的缘故,大多数人都待在家中,百无聊赖,笔者也不例外。为了解乏,笔者翻开一本儿时的旧书,在冰凉的纸张上,用手摩挲着不同的汉字,心里不由得生出了一股对文字的敬意。
曾见过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譬如王右军的《兰亭集序》,其字若清风拂(fú)袖,醉态风流;或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其字整齐匀稳,严谨秀丽。汉字的美妙自是不用多提,只是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文字的书写权利,似乎都被男人所掌握。写到这里,相信会有人好奇心顿起:古代女子没有公众学习的权利,那么她们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吗?毋庸置疑,女书便是它的答案。
由于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女书如同明珠蒙尘,梅落成泥一般,不为外界所知。在机缘巧合下,人们还是发现了它:女书,别名长脚文,是一种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它出现在史前陶文,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从中原地区,辗转来到了湖南江永。 在江永这里,聚居着不少的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给女书掩上了一袭扑朔迷离的面纱。
寻觅女书的脚步,它的出现,与一个胡姓姑娘有关。 彼时的宋朝,在江永荆田村,有一女子,名唤玉秀。她不仅明眸善睐,还会作诗绘画,在当地颇有盛名。远在京城的皇帝,听闻了她的美貌,一时兴起,选了她入宫侍奉。
胡玉秀的美貌,在荆田还算得上是数一数二。可一到宫中,在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反衬下,便黯然失色了。君王的爱意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更何况玉秀也没有杨贵妃、赵飞燕等人的美貌,很快,玉秀姑娘便失了皇帝的宠爱。
宫里的人向来踩高捧低,因为无权无势,胡玉秀在宫里遭到了冷遇。不仅平日里吃的是残羹冷炙,还时常被势利的太监们冷嘲热讽。原本健康的玉秀,日益憔悴。于是,她想要写信给家人,倾吐心声。为了书信内容不被发现,她便根据女红编了一套文字,并以歌咏体写在手绢上捎归。
家人收到手绢,看到这奇怪的文字,不明内情,将其揉作一团,扔到地上。不料,玉秀的哥哥捡起来,打开一看,竟明白了书信内容。原来这种字是要斜着看,要用土话的音来读。自此,这种文字就为其他民间女子所沿用了。
女书缘起的故事有很多种说法,譬如瑶姬天书说,盘巧姑娘说,九斤姑娘说,但都不及胡玉秀给笔者的印象来得更深刻。毕竟,胡玉秀的故事更富有现实色彩,而不像其他说法那么罗曼蒂克。
胡玉秀的故事充满了传统的悲情色彩,倘若是她老死宫中,这结局便落了俗套。偏偏这女子心灵通透,以命唤天,以心为字,巧妙地创造出了女书。这不仅给了她自己一个安慰,还给后世的女子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不得不说是一种天意。可见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那些古代女子落了俗尘,失了灵气,才让女书出现于人间。
谈及女书,笔者思索良多。毕竟,在封建社会,隐藏在女子裙下的那双三寸金莲,限制住了她们的自由,已是一种束缚,更何况那时的世人还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此封建糟粕,使得大多数女子无法学写读画,平日里只能埋头杂务。每每想到此处,难免令人没来由的叹息怅惘!
如此对比,江永女子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女书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慰藉。在江永女子的日常生活中,女书的使用自是少不了的。姊妹相聚,劝导劝诫,婚姻生活等,都是她们要用到女书的时候。
较为经典的女书作品《贺三朝歌》,曾这样唱道:"把笔修书帕头上,奉到贵家拜龙门。前朝叔娘周全女,一日之荣落贵家。父母双全送上轿,哥兄遥遥交却身。嫂亦两位妹两个,世上占位上命人……"是以,人们在依稀中窥得那些了江永女子出嫁时的场景,那种或欢喜、或期待、或不舍的复杂心情。
时空不断轮转,岁月倒影婆娑。现如今,女书的踪影是如此地缥缈,仿佛海市蜃楼一般。千百年来,女书的存在是那么的隐秘,那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也许就隐藏在一代又一代江永女子的女书作品中。只可惜女书流传下来的作品太少太少,这或许是时代使然。
水落无声,风过无痕,世间之事总是充满变数,难以捉摸。女书的出现,对中国历史来讲,是一个偶然;女书的兴盛,于江永女子而言,是一种必然;女书的没落,对今人来说,则是一种遗憾。
由于女书的私密性,传统的江永女子大多会烧了它们,以便死后女书与灵魂共存。沧海桑田,如今的女人有了更多权利,因而学习女书之人也越来越少,薪火无法相传,这也是存世女书作品越来越少的原因。
如今会用女书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于是,每发现一份过去的女书作品,每有存世者写出一张女书字帖,人们就会下意识地保护着、珍惜着这些来之不易的物质文化遗产。
提及女书,这一充满了女性魅力的文字,实在是令人难以释怀。从字形上看,它娟秀斜长,好似一个弱柳扶风的古代仕女,飘飘摇摇地向人们走来,令人揪着心,绷着弦;它浓墨笔细,好似苍黑的飞蚊,上下围绕,让人感受到了超脱常人的物外之趣。从音节上看,它多变无常,改造性极强,无须学者如文姬再世,有咏絮之才,也可以创作出诸多新词。 正是如此美好却又罕见的文字,才会教人心生喜爱,想要靠近,才让人抽丝剥茧,探寻到了它的踪影。
从古到今,人事早已变化过无数次,就像那大雁在空中划过便消失不见。经历了千年时光,如今女书的使用者也是越来越少,不知道是一种无奈还是庆幸。庆幸的是,现代的姑娘们无须学习小众的女书聊以自慰,而是早就有了自己的学习自由,甚是优哉游哉;无奈的是,女书文化的逐渐遗失,让人愈发少见那神秘的古代女性文字,令人感慨万千!
这正是:一雁一空一女书,相逢何必恨晚?字字句句中,有千千结,有点点滴滴,丝丝绕心头。写不尽,道不完,是离愁,恰似一阵飞鸿,雪爪无踪迹。
相关问答
在漫长的岁月里,妇女们用女书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有叙事诗、抒情诗、敬神诗、结交书、哭嫁歌、通信、山歌、儿歌等。女书作品,几乎全是诗歌式文体。...
在中国或者世界上传女不传男的恐怕只有中国湖南江永的女书了。女书是湖南江永女书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一般都写在扇面,手帕,或纸片上。女书文字结构...
女书是湖南江永女书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女书作品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
女书是中国古代女性所创造的一种书写文字,起源于唐朝。唐朝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有一些女性接受了教育,但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女性不能像男性一样学...
[回答]使用人口最多的是:汉语真正的蝌蚪文:彝文世界屋脊上的文字:藏文使用人口最少的文字:女书流传地域最广的文字:拉丁字母历史悠久的文字:希腊文不是文...
[最佳回答]本题是从4个字中取出一个,不论取出哪个机会都是相同的,所以每个字出现的机会都是.解;根据题意得:P=.
闺房,无疑是女子最隐私的房间,传统的闺房,一直以来都是妇女的梳妆室、卧室或私人起居室,是家居中的一个特别的空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孩子的闺房变得越发...
《道县志》为1994年道县志地方编纂委员会出版的,其中已经将女子结拜为“结客”的行为称之为同性恋。此外,清末在湖南江永县等农村还流传着一种女书文化,是...”...
[最佳回答]本题是从4个字中取出一个,不论取出哪个机会都是相同的,所以每个字出现的机会都是.解;根据题意得:P=.
[最佳回答]分析:“女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女性使用的文字,只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一带妇女之间传承使用.“女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女性使用的文字,只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