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原来自带说明书

《明清印章款识文献研究》

陈国成 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版

黄牧甫的《崇徽》印。其款识云:汉人界格印,仿为遁园部郎。黄士陵。

赵之谦的《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印

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印,其款识云:“一月”两字合文见残瓦券。沧石。

陈国成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更关注印面本身,忽略了印章侧面的边款,其实,款识文献通常会记录印章的制作缘由、工艺特点等相关信息,能体现历代文人书家丰富多彩的生活智慧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渤海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国成与其课题组成员收集、释读、分类、整理了明清时期大量边款和文献,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这部60余万字的《明清印章款识文献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一印一世界,款识见乾坤,本文摘取书中部分文字,以飨读者。

取法多样而又奇特的字体

“云书”是道家符箓中的一种写法,云篆入印的效果如同鸟虫篆入印,但省去了一些类似鸟、虫、鱼等动物的抽象形态,保留了线条的卷起与展开,如同白描中的云,又似白描中的水浪。

明清篆刻字法的取法来源非常多,不仅有对古代印章文字的直接取法、对古代碑刻中篆字的取法,还包括汉铜镜文、彝器文、古钱币文、秦诏版文、斗检封文、秦权文、残敦盖文以及各种古代壶篆等的取法。

印文有时甚至可能不是汉字,例如吴昌硕的《费押》印。其边款云:仿元戳为君直先生。这枚印是仿“元戳”,也就是取法元押印,“费”字取楷书,“押”字取“画押”符号。“元押印”主要是指元代的“花押印”,形状上多为长方形、圆形、鱼形等,不是汉字而是一种符号,所以有人认为“押”可能是一种防伪符号,只是为了避免与别人混淆而设计。

别致的印章修饰与印面布局

别出心裁的不只有印面的文字,印章整体的形状也非常吸睛。为了突显官方的威严庄重,汉代官印四边没有修饰,私印则不同于官印,在印章形式、文字、修饰上都比较丰富,出现了两面印和朱白相间的印文形式、鸟虫篆和玉印篆等文字,印章文字的周边出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装饰图样。

印面的格局与分布主要涉及印文与边栏、界格的关系。如果印面空间不够,偶尔还可以把两个字挤到一个字的空间里,叫“两字合文”,例如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印,其款识云:“‘一月’两字合文见残瓦券。沧石。”这在印章中是极其罕见的。商周青铜器上有很多“合文”,到了秦代“书同文”政策促使汉字书写渐趋规范,“合文”由于不符合文字规范化要求,于是退出历史舞台,秦小篆之后“合文”就非常少了,但篆刻家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处理形式来取法,仍然很别出心裁。如果印面文字很多,怎么做到美观?明清印章款识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入印文字之间关系的记述,主要表现在对印文排布、疏密等问题的认知上。例如黄牧甫先生的《锻客》印。其款识云:“填密即板滞,萧疏即破碎,三易刻才得此,犹不免二者之病,识者当知陵用心之苦也。”

黄牧甫从疏密关系的角度对印章文字的排布作了辩证分析,认为文字排布得太过密集即“填密”,则印章会显得板滞;相反,如若印文排布太过疏松即“萧疏”,印章则会显得支离破碎。也就是说,文字的排布既不能“填密”,也不能“萧疏”,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记录日常生活 体现传统文化

明清印章款识文献中,记录了大量的印语出处,如出自古代碑刻、古文经典语句、佛家用语等,不仅丰富了篆刻款识内容及形式,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清代中晚期,儒、道、佛、基督教等并存,印人书家必然会受到多方思想的影响,并体现在其篆刻作品中。例如,赵之谦先生的《大慈悲父》印就记录了佛家用语“南无阿弥陀佛”。

赵之谦一生坎坷,他将心中的苦闷的排解寄托于佛,但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他在印章款识中用汉隶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有界格,文字舒展有度,浑厚中带有情趣,似乎在述说着佛家理念,给人以庄重宁朴之感。

一些文人生活闲淡散逸也创作了大量印章。比如吴昌硕的《梅花手段》。吴昌硕见到梅花欢喜,便制一雅印“作此自玩”,简直是随手拈来,看似不起眼的事或物,到了其边款中都充满了乐趣。

抒怀咏志 追思祈福

印章的款识中记录的内容有很多种,可以是议论印章的所赠之人,可以指明印章的取法来源,可以议论篆刻的技法和审美,也有很多记录着印章的产生来由。不少文人雅士借印章言志,把人生的境界和志向倾注于这一方小印当中。例如,赵之谦的《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就在款识中抒发了自己的心声。吴昌硕也很善于运用前贤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和追求,其《寥天一》印在边款中引用《庄子·太宗师》的原文,就是表达期望自己能够达到道家清静无为的境界。

此外,《雄甲辰》印也体现了吴昌硕的追求。他在这枚印的边款中自创名词“雄甲辰”,表示自己欲与命运抗争,反映出他老当益壮的气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题为编者所加)

为什么书画刻章都是篆体的?

就入印文字而言,楷书隶书皆有入印的先例,而且现当代还有探索以简化字入印的,但都没能成为印章文字的主流。印章为什么多选择篆书?

1、与秦汉官方标准有直接关系,历代沿袭所致;

2、文人好古,逐渐将篆刻的实用性转变为艺术欣赏性;

3、篆书笔画复杂难以被别人模仿;

4、印章的形制以方正为主,因此匹配篆书字体更为美观。

篆书装饰性和可塑性极强,其所特有的排叠装饰手法。短者伸之、长者缩之,笔画少者盘曲排叠,以补空白,曲直疏密,斜正倚侧可以随心所欲,增强了篆书的装饰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精巧平稳、整齐均匀的美,同时篆书还有省笔减笔处理手法,可以删繁就简。而且篆书写法繁多,造型多变,可资选择的余地大,这些其它书体所无法比拟的。

(战国古玺)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一般人都认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综合了七国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印章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时期,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具体的已经不可考证了。刻制印章的目的主要出于实用的目的,作为一个信物而存在,最早时是用在封泥上的,后来才印在纸上面。印章上的文字,最早时一定都是鸟虫书、图腾符号之类的人类早期文字。

(秦印)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规定了八种书体。 其中用于印章的叫“摹印”,也许这是为了印章的规范、美观和难以仿制,使得“摹印”与秦小篆书法有所差异。东汉王莽时期又规定了“六书”,印章字体叫“缪篆”。其实“摹印”和“缪篆”指的都是同一种字体,它不同于金文和小篆,是为了适应印章的规范要求,在笔画上多方正和整齐,汉印很多都是这种类型。汉印的兴盛时,印章是权利和身份的象征,人们有随身佩带印章的习惯。同时,古人重印,印信印信,有印则有信,重要的文件都需要盖印

这种规范书体的官方治印行为对后世影响很大,形成了印章主要字体为篆书的惯例。这有些类似于如今的政府机构规定印章都要采用圆形一样。

(汉印 勮右尉印)

汉代以后,由于纸张的普及,印章开始盖在了纸上。 晋代以后,特别是入唐以后,印章的一个主要分支官印逐渐采用了九叠文,其特点是弯曲盘折呆板毫无艺术性,但是也没有跳出篆书的范围。唐宋是古印衰落时期,私人用印传统中断。唐宋楷书书法的发展与流行也许使得篆书受到了冷落。

(唐宋官印 中书门下之印)

到了元代,文人刻印开始出现。 明代以后,篆刻真正的进入了文人视野,大量的文人开始自己刻印章。元以后的文人篆刻繁荣发展,流派纷呈,其主要用于雅玩怡情,篆刻治印艺术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清代以来,治印文字有了很多创新,出现了很多流派,而逐渐成为继秦汉以后另一个印章篆刻的高峰。

-END-

书画论坛

相关问答

印章上的字体是什么字体?

根据印章的内容,用途,形状来选择具体的字体。办公方章一般用的字体为:隶书、楷体、魏碑、宋体、行楷、隶变等办公扁章一般用的字体为:楷体、隶变、...根据...

公章上面的字是什么字体?

一般都是用简化的宋体字。1、各级政府、各级法院、各级检察院,中央刊国徽,直径为4.2cm,圆边宽为0.1cm,国徽外刊各级政府或各级法院、各级检察院名称,自左而...

公章用的是什么字体啊?

刻公章用的都是印刷体的仿宋体字。该字体形清秀俊朗。笔画匀称粗细得当。刻在公章上不显得拥挤,便于人们好认。这个字刻在章上很好。刻公章用的都是印刷体的...

公章用的是什么字体啊?

公章上面是简化的宋体。公章上的字体国家有统一的规定:1、各级政府、各级法院、各级检察院,中央刊国徽,直径为4。2cm,圆边宽为0。1cm,国徽外刊各级政府或各...

公章一般什么字体?

公章字体是简化的宋体,是由国家指定统一的字体。公章是国家行政机关、群众团体、公、检、法、企事业单位都会使用公章,凡法定主体行为名称制作的签名印章,必须...

公章上面是什么字体?

公章上的字体通常是“篆书”、“隶书”、“楷书”和“宋书”等书体。这些书体都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书法爱好者所熟知的书法字体。在篆书和隶书中,字母形状更加...

公章上面是什么字体?

公章上面的字体通常是正楷体或篆书体。正楷体是汉字的标准书写字体,它具有方正、端庄、秀丽的特点,适合用于公文、证明等正式文件的印章上。而篆书体是古代印...

公章上面的字是什么字体?

公章通常使用的是宋体或仿宋字体,这种字体比较清晰、稳重,更适合用于公章材料。宋体和仿宋字体的特点是笔划工整、结构稳重,给人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这种...

公章字体是什么体?

公章的字体一般都是用简化的宋体字,公章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印章。由于公安部对办理刻制印章的手续未作统一规定,所以各地公安机关对刻...公章...

印章上的字体是什么?

印章上的字体称为篆书(zhuanshu),它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篆书起源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并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篆书是中国传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