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一书的开篇就讲道:“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先务 ”。也就是说,如果想把篆刻学好,识篆是第一修养。
前一篇我们讲了三种印式与大篆、缪篆、小篆三种篆书的差异及其应用,对篆书的发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脉略,今天这篇,我们将整个篆书的发展再从头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了解篆书的发展脉略;2、熟悉某种篆书对应的某种印式。
一、篆书的起源
中国的文字最早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占卜,即远古的祖先们对于自然界的很多事情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控制着天下万物,于是,在做各种决策(祭祀,战争、游猎、出行、以至稼穑、疾病、生育等)时,都有专门的人员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孔然后放在火上灼烧,以其灼烧之后的裂纹来判断事物的吉凶,从而确定行止。占卜的结果就以尖利之物刻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
注意 :对于篆刻来说,甲骨文 研究很重要,因为甲骨文的镌刻工具也是类似刻刀的尖利之物,研究古人在镌刻甲骨文时形成的刻痕特征,对于篆刻刀法的理解 不无裨益。
甲骨文多是象形文字,这是汉字的最初样子,这跟后来的小篆字形接近,所以,甲骨文实际上也是篆书篆书文字发展沿用几千年下来,一直到现在庞大的汉字系统,中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最初,随着部落、联盟、城邦、国家的事物日渐繁多(不仅是上述祭祀等事),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手工业、冶炼业的成熟,为了向神明祈祷更吉祥的未来,或记述更繁杂的重要事务,人们开始将文字使用在金属制成的酒器(商人一般用酒器祭祀)、食器(周人一般用食器祭祀)上,因为这些器具以钟鼎为代表,这就有了钟鼎文,因为这些祭祀用具大多是金属制成,所以上面的文字也称为“金文 ”(关于金文和甲骨文哪个更早一些,学术界争论很大,但我们认为甲骨文略早于金文,理由是人们掌握冶炼术应当稍晚于烧灼刻划龟甲、兽骨)。钟鼎文或者说金文实际上仍然也是篆书,其字形由甲骨文发展而来,还是以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居多。
(毛公鼎及其拓片)
二、战国的乱象
大概到战国时期,秦国人又把秦王出猎时的情况记录在石鼓上(有专家认为石鼓文产生于秦始皇时期),这就又有了石鼓文。石鼓文的文字接续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其文字书写实际上也是篆书,其字形仍然是以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居多。
请再注意一下 :对于篆刻来说,石鼓文 研究也很重要,因为石鼓文的镌刻材料也是石头,这跟现在的石料篆刻非常接近,研究古人在镌刻石鼓文时形成的刻痕,对于刀情石性 的理解不无裨益。
(石鼓文)
在秦统一之前,战国时期,秦之外的齐、楚、燕、韩、赵、魏这些诸侯国各自为政,大家互不统属,周王朝的权威差不多丧失殆尽,于是文字各写各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有许多差异,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已经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通常说的战国古玺上的文字就是战国文字,其载体是玺印)等也大量出现,使得不同地区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些文字统称战国文字 。
(战国古玺:长恒)
战国文字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 刻古玺印式 印章,其文字素材大多是战国文字, 也有部分以甲骨文或金文入印的。
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实际上,上面说的石鼓文属秦国文字,因为秦国最后成了统一者,成了文化主流,石鼓文才有后来的正统地位。
战国文字虽然形体差异很大,但主流依然是篆书,依然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居多。
三、秦始皇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全国文字,颁布全国统一的文字,即小篆,小篆以秦国篆书为基础,删除了六国文字中与秦文字不合者,此后的篆书多指小篆。
(小篆)
小篆字形修长,象形意味消弱,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篆书真正标准化了。因为小篆是秦人所制,通常又叫“秦篆”。
(秦印:禹夸)
据《说文解字》载,秦文字共有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但实际上并不是八体文字,而更多是区别了文字的用途。其中用于刻制印章的文字字形叫摹印篆 ,字体较小篆稍为方化,以适应方形的印面,但总体还略显瘦长,这也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秦印往往并不是正方形或者即便是正方形,基本保持文字瘦长的缘故,因为它的篆法主要还是小篆体势的。
(秦印:修武库印)
又再发展,到了汉代,小篆渐渐方化(不仅是因为印章的需要),篆书字形日趋简便方正,转折处由圆变方,与后来的隶书比较接近,只是线条仍然粗细一致,还未出现波磔挑法而已。这个时期的篆书我们叫做汉篆。汉篆用于印章后,字形较摹印篆更加方化,篆书经过西汉时期的发展,汉印里的文字更加方正,因为字形方化,过了西汉初期,白文印的边框消失了。
(汉印:吕常贤印)
到新莽时期后,官方直接给这种汉印中经过方化的文字定名为缪篆(《说文解字》载,即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这种文字成为后世印章标准文字。现在我们常用的汉白文印式,使用的标准文字就是缪篆。
(汉印:渭成令印)
篆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图:
(篆书发展过程)
四、识篆三步走
第一步,从一开始,学会区别以上各种篆体文字,熟练区别篆体字类别,知道什么篆书用于什么样的印式,可以熟练运用,标准不高,就是识别,但这个阶段不需要强记,遇到生字可以查询对应的字典;
第二步,系统化认识所有的篆字,强化识篆,学习内容主要是《说文解字》所列的9000多个小篆并熟知字义,了解形近字的差别,这是后续的长期学习内容;
第三步,进一步理解汉字造字原理,熟练篆书与今体文字字形之间的差异,熟悉通假字,通用字,在篆书使用过程中不写错、不用错篆字。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识篆的问题才算解决。
今天是全部内容的第7篇,随内容附带第二个10方汉印临本,这10方汉印我们附带原印尺寸,要求临摹时完全依照原印尺寸临摹。
11、尚书散郎田邑(宽2.3厘米X高2.3厘米)
(尚书散郎田邑)
六字印,六等分。注意散字的笔画粗细;留意“郎”字里的耳朵和邑字的曲别。留意书字为什么要简化篆法?
12、常乐苍龙曲侯(宽2.3厘米X高2.3厘米)
(常乐苍龙曲侯)
还是官印风格,六字,六等分。注意“龙”字的变化,注意一些曲笔的活泼感。注意封闭圆口的刻法。如果将来创作有苍龙内容的印可以用上,比如毛爷爷的词句:何日缚住苍龙。
13、假司马印(宽2.3厘米X高2.3厘米)
(假司马印)
西汉官印,四字印,注意中间清晰的十字空线,临写要求,毕肖原印。
14、田莞(宽2.3厘米X高2.4厘米)
(田莞)
开始接触汉玉印 两字印,注意笔画匀齐,线条的粗细略等于线条的间矩 。注意小篆的字形结构与长宽比例。
15、桓启(宽2.3厘米X高2.35厘米)
(桓启)
又一方两字汉玉印。不要认为两字印就好刻。注意启与桓中的曲线的流畅。注意两个字中封闭空间、非封闭空间的匀齐均等。要求仍然是越接近原印越好。
16、辛偃(宽2.25厘米X高2.3厘米)
(辛偃)
仍然是玉印。注意笔画的光洁,两家的大小比例,各部分红白比。匀空原理的进一步感受。注意女的曲笔处理。
17、李嘉(宽2.0厘米X高2.0厘米)
(李嘉)
继续汉玉印,注意匀空。注意线条的方圆变化。观察李字头部与嘉字头部,形状一样,为什么处理成这样?两个字在印面所占位置的大小。力字的曲笔为什么能有方正感?嘉字中部的两个小短点为什么以八字形站位而不保持原样?
18、朱娆(宽1.8厘米X高1.8厘米)
(朱娆)
这方印玉印的挺拔感略差,但要注意长曲线的流畅感。注意两个字纵向三部分之间的空间配比。
19、魏嫽(宽2.3厘米X高2.3厘米)
(魏嫽)
接近满白风格的玉印,依然要注意匀空,注意各部分留红的均等。长线条的流畅。复杂笔画的精雕细刻,特别是“魏”字圆转线条的处理。
20、和福(宽2.3厘米X高2.3厘米)
(和福)
吉祥印的平和端庄,线条的匀齐,笔画拉长之后篆法相应的变化。
(《零基础学篆刻》之七,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邓散木在他的那本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篆刻学》里,开篇就讲到学篆刻,“故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先务”,也就是说,在邓散木眼里,要学好篆刻,识篆是第一重要的。但大部分学习篆刻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即每一个篆刻学习难题:“我该如何记住这上万的篆字?”
(邓散林《篆刻学》内页书影)
篆书所含的文字体系足够庞大,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缪篆,再加上如诏版、权量、砖瓦、鸟虫、兵器等变形或装饰性文字,而且这些文字,早已淡出我们的实用范围,只有有篆刻字典和工具书以及前辈印人的作品里才能见到,就好像我们需要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环境里学习外语,举目所见,尽是毫不相关的文字和单词,但同样跟学习外语一样,学习篆字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这件事。
一、从小篆入手
所有的篆书类型里,小篆是最规整的篆体文字,其规矩、整齐,笔画标准,字形规律性强,虽然字数远比大篆(金文、石鼓文等)多得多,但因为小篆字形规律性强的原因,反倒更容易掌握,也通常被认为是学习篆书的最合适的起手点。
(《峄山刻石》上的小篆)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的认知,汉字最早起源于甲骨文,后来是继之而来的金文、石鼓文,这些文字的或刻于甲骨,或刻于青铜器,或刻于石鼓,由于载体器物的限制,这些字体较自由,不规整,不标准,当然也不益于汉字形成通行全国的文字体系,到了秦代,秦始皇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国推行汉字标准化,这就是小篆,到了汉代,许慎将汉字的编了一本字典,就是我们说的学篆刻的必备工具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共收录标准小篆9353个,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不加以解析,要掌握这近万个篆字,实在是一个大难题。
(目前市面流行的《说文解字》版本)
有人说,我可以日积月累啊,把说文解字从头到尾逐字学习认识一遍就可以了,我本人以前也是下死功夫逐字去抠《说文解字》,并在以前的文章里倡导大家以《说文解字》为标准教材,一个字一个字的过关,但这种方法是较慢的方法,且学习者如果不是对篆刻和文字学特别热爱的话,往往虎头蛇尾,最终坚持不下来。那么,有没有更好、更科学的方法呢?
二、先掌握《说文解字》中的540个部首
先了解一下啥是部首:
《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将近万个汉字归类于540部,每部选出一个字作为部首。《说文解字》确定部首的原则是根据字的本义,比如”岱“字,本义是山名,于是就归在山部,”松“字,本义是树名,于是就归在木部,“问”字本义是以口询问,于是归于口部。《说文解字》对于查字法有首创之功,但也存在问题,比如,部首数量太多,达540个之多,再比如,每个字是根据本义确定归属,如果检字时不了解本义,就不知道这个字归于哪个部首,再比如部首和部首统属字的排列规律也是根据意义相近、字形相似的原则来排死的,非常难以掌握,因此,古人说用《说文解字》查一个字,经常“寻求一字,往往终卷”。
后来明代梅膺祚《字汇》设部首214个,开始完全依托字形结构特点来确定部首,比如“密”的本义是“山如堂者”,《说文》归山部,《字汇》就归了“宀 ”部,而“颖”的本义是禾苗的尖稍,《说文》归禾部,《字汇》就归了页部,这是进步,但到了《康熙字典》汉字的归部又基本回归到了《说文》的归部方法,因为《康熙字典》制订时,《说文解字》的学术惯性使制订者坚定的回归到《说文》体系之下。好一点的是,《康熙字典》将部首进行了简化,部首缩减到214个。
现行的汉字字典,部首检字法大致都是1983年设立的201部首检 字法,是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联合发布的。
说这么多,其实是告诉大家,部首很重要,它是附合汉字字形规律的,掌握部首,基本上就掌握了汉字的字形结构原理。
《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经过组合拼接,可以组成大部分的汉字,也就是说,学会了这540个部首,就等于是掌握了大部分汉字的字形,这对于篆书学习,是理论上的捷径。
这种拼字方法基本可以解决大部分汉字的篆书写法的问题,比如, 我们掌握了部首里的“人”和“匕”就可以拼出“化”字;掌握了部首里的“木”和“白”,就能拼出来“柏”字,常用的大部分汉字篆书的写法,大致都可以用此方法解决。
那么简单了,要掌握篆字的常用字,我们找一套《说文部首》,一边练书法,一边识字就好了。但“非知之艰,行之唯艰”,这也不简单,明白了,不见得能够做到,要掌握这540个部首,也需要强制性练习,依邓散木《篆刻学》所讲,《说文部首》540字可以每二日写一通,如时间所限,可以四日写一通,大致写50通为限,50遍下来,大致就足以掌握这540个相对简单的篆字,并慢慢可以组合拼接出更多的篆字了。
(王福庵《说文部首》)
其实我想说,这50通下来,篆书的基本功也有一点了。
对了,目前好的《说文部首》的临本是吴大瀓和杨沂孙的版本,当然,当前市面上更流行的也随时可以买到的是王福庵的《说文部首》临本,相当不错,书法风格不说,仅从学习篆书和识字层面来说,无可争议是好的临本。
三、疑难字的问题
掌握了说文部首,又能拼出大部分汉字之后,马上就会面临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篆书疑难字的掌握。
大部分篆书常用字可以拼出来,但有一部分篆字,无法以拼接组合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部分篆字量虽不大,但在使用过程中,却是绕不过去的难关,怎么办呢?
一个一个字地去认,认一个记一个!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方法。我们经常提到的清代沙青岩所创的《篆法百韵歌》中提到的篆字疑难字辨析,可以帮我们解决大部分疑难字的写法,初学者用的方法如部首一样,一字一字地临下来。比如第一句:
(《篆法百韵歌》的首句)
奉奏春秦泰,篆来首不侔(mou二声)
奉奏春秦泰,这五个字楷书都是同样的“”头,但在篆书里的写法各不相同。侔:齐等也,指相同,不侔,自然是不一样的意思。
这个样本临下来,可以认识许多楷书写法近似的字的篆书写法,几通下来,慢慢掌握,足以对一些常用易错篆字有扎实的基本功了,以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常翻《说文解字》,多看印谱,见一个字,认一个字,记一个字,若干时间积累下来,篆字就会在脑子里积累下来,识篆的问题就解决了。
总体说来,识篆是个大工程,有志于篆刻的朋友,应当真的下功夫去临写记忆,学扎实,打好篆刻的基础。
(《老李刻堂》之19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问答
要识别印章签名,首先需要注意印章的形状和材质,如正方形、圆形、长方形,金属、塑料等。其次,要看签名的笔画、字形和书写方式,判断是否与印章的主人相符。...
古印章上的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识别:语言翻译:如果古印章上的文字是已知的,可以通过语言翻译来识别。语言翻译可以是通过机翻或者人工翻译。机翻通常使用...
扫描刻章的真伪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首先,检查刻章的印章图案是否清晰、精细,以及是否具有凸起的感觉。其次,观察印章的边缘是否平整,有无毛边、磨...
辨别合同章真伪可以从:1、从印章字体、名称排列方向识别根据国家规定,印章印文必须使用宋体字和国务院公布实行的简化字;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章,同...
根据规定,印章印文使用宋体字和国务院公布实行的简化字;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章,同时使用汉文和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印章的名称,应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
(印)章通常分公章和私章,不同的章用的字体不一样。公章的汉字的话,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文号:国发〔1999〕...
最好的方法是书法字典里找书法字典里各种字体不仅齐全,并一字多写法都收录在内。印章所田的篆体也可以查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是书法字典里找书法字典里各种...
印章基本属于固定图像,字体,间距一定。虽然钤印时印油因素也不能保证两者完全一致。但加上防伪标志,基本上数个因素综合比对,大致可以鉴别。签字随意性太大...
印章防伪线就在印章得最外边一圈上有几条不规则的空白线,是起防伪作用的。仿伪印章一般有三处明显仿伪标志:1、仿伪数字,也叫仿伪码,这个数字前几位是由印章...
根据规定,印章印文使用宋体字和国务院公布实行的简化字;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章,同时使用汉文和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印章的名称,应为机关、团体、企业、事...